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富裕幸福新余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现就我市今后三年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进一步促进城乡居民乐业增收,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服务,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的原则,以鼓励全民创业带动充分就业为主线,突出重点群体,深化实施城乡居民乐业增收计划,巩固提升省级充分就业市和创业型城市创建成果,着力健全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创业主体,拓展创业空间,加强创业服务;着力创造就业机会,强化就业援助,规范就业市场;着力健全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全市创业创新更为活跃、城乡就业更加充分、市民收入更快增长、市域发展更具活力,为加快建设美丽富裕幸福新余姚提供强大动力。
二、主要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2013-2015),形成城乡一体、普惠共享、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管理高效的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使我市成为创业环境好、创业人才多、创业带动就业成效好的创业示范城市。
(一)就业总体充分稳定。三年内,全市确保年均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0000个以上,城乡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7%以上,每年援助困难群体就业不少于2000人,就业援助对象就业率达到98%,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新增劳动力就业率每年达到96%以上;城乡零就业家庭得到动态消除,失业6个月以上长期失业人员基本消除,全市充分就业社区、村复检达标率分别达到100%和92%以上;小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达到92%和100%,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2%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2%以上,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达到宁波市规定要求。
(二)全民创业成效明显。三年内每年扶持促进12200人创业,年均新创办私营企业1900家以上、新增个体工商户8000户以上,创业实体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年均“个转企”企业达到500家、“规下升规上”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到2015年,全市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200家、个体工商户630户。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00家,建立创业实训(见习)基地30个,创业孵化基地15个,开发创业项目500个,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土地合作等多位一体合作社达到10家,全市创业带动就业比例达到1︰7。
(三)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到2015年底,全市组织参加职业培训人数达到20万人,其中,劳动预备制培训1500人以上,初级就业技能培训5万人以上,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10万人以上,农民转移就业培训1.5万人,紧缺技能人才培训1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5000人,培训获证率达到80%以上,获证学员就业率不低于90%;组织开展“三年一万”青年创业培训和每年“七个一百”创业专项培训,到2015年,创业培训6000人以上,其中,巾帼创业、残疾人创业、青年创业、退伍军人创业、休闲观光旅游创业和现代职业农民、新生代企业经营者培训每年达到100人以上,创业培训合格率达到90%,创业率达到50%;全市初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8万人,其中,中高级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比重提高30%以上,占全体劳动者比重提高到15%以上。
(四)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一体的创业就业体制进一步健全,城乡普惠、公平共享的政策体系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全面建成公共就业创业“十五分钟服务圈”,社区、行政村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化率分别达到98%、95%,公共就业创业和技能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实现全市互联互通,建成互联网、广播电视、《余姚日报》、移动手机终端、固定触摸信息屏等多位一体的创业就业信息体系;基本建成全市共享的实有人口民生基础信息数据库。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五个一”创业富民助推行动
1.培育一批创业主体。一是大力引导初始创业。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定位和产业政策,完善编制《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和《创业项目资源库》,定期发布创业政策、投资信息、项目推介和人力资源供需等资讯,以大中专毕业生、海内外回姚创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退役转业军人、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及其他具有创业能力的自然人为重点,引导创业主体和创业资本围绕特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和新兴产业开展自主创业。二是鼓励灵活多样创业。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城乡居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广辟创业门路,从事各种类型的个体经营;鼓励各类经营管理型人才创办制造加工企业、专业劳务公司和生产生活类服务企业等。三是积极鼓励“二次创业”。按照规划一批、培育一批、壮大一批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支持具备条件、潜力较大的个体工商户转为私营企业,积极支持促进规模以下(限额以下)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限额以上)企业;实施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坚持“专、精、特、新”方向,筛选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强化动态管理、重点扶持,加快打造“小巨人”企业和行业“单打冠军”。
2.建设一批创业基地。拓展发展空间,挖掘资源潜力,加强基础配套,做大做强余姚经济开发区和余姚工业园区,加快整合提升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培育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中园和特色产业基地,抓好以市科创中心为龙头的一批科技孵化器建设,加快推进“阳明188”创意园、低塘节能环保创意园、渚山智慧创意园、文山创意广场、浙商一号“2.5”创意产业园等建设,切实增强园区(基地)的资本、人才吸纳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闲置资源,围绕当地特色产业,统筹规划建设“一镇(街道)一品牌”、“一村(社区)一特色”的创业基地,创造条件为大中专毕业生、海内外回姚创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退役转业军人、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残疾人等开辟一批初次创业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
3.开发一批创业项目。开展创业项目征集推广活动,建立健全创业项目库,建立创业项目展示和推介机制,加强创业项目信息发布和共享,依托新闻媒体和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通过创业项目推介会、展示会和印发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将创业项目和政策信息送到村(社区)。要针对不同创业群体,采集筛选开发工业创业、农业创业、服务业创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创业和社区创业、青年创业、妇女创业、残疾人创业等一批创业项目,确保市级创业项目库年储备200个以上创业项目。
4.开拓一批“网上”创业新渠道。积极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楼宇)的规划和建设,着力利用电子商务促就业拓市场,鼓励城乡居民尤其是青年依托大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网上创业就业;鼓励和支持各类电子商务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网上创业,在村(社区)建立便民服务网点,向城乡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生产生活服务。
5.开展一批全民创业主题活动。突出重点人群,充分发挥市直部门、群团社团组织和新闻单位组织优势,以“三思三创”为主题,开展全民创业宣传活动;以宣传创业政策、助推全民创业为主题,对每一个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居民,开通“创业服务绿色通道”,开展全民创业“圆梦行动”。同时,以“激情创业、青年先行”、“全民创业、巾帼行动”、“自强自立、创业致富”和“创业创新、致富思源”等为主题,针对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年、妇女、残疾人、民营企业家等群体,开展创业专项活动。
(二)深化“五个一”充分就业春风行动
1.增加公共投资拉动一批就业岗位。建立投资项目促进就业和经济政策影响就业的评价机制、考核办法,将创造就业岗位、安置就业人数、优化就业结构作为确定重大投资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因素予以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把扩大稳定就业、优化劳动力结构纳入各级政府重点工作,向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浙商姚商“回归工程”要岗位,向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社区家政服务业要岗位,着力拓展挖掘就业空间。
2.强化企业用工服务稳定增加一批岗位。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用工大户,建立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联动、网格化服务的企业用工服务责任区经理制度,实行定单位、定数量、定责任,宣传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单位搭建就业供需平台、破解企业招工用工难题,督促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就业,实现稳岗增岗。力争通过“零距离”服务,实现全市企业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
3.整合挖掘开发一批公益性就业岗位。巩固深化充分就业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创建成果,完善健全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制度,结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市直部门和乡镇(街道)公共服务岗位资源,通过政府投资、政府扶持和社会筹资,以城管协管、车辆管理、交通协管、治安巡逻协管岗位(四管岗位)等为重点,挖掘开发一批社会公共管理公益性岗位;以小区(村庄)保安、保绿、保洁、设施保养岗位(四保岗位),托老、托幼、托病、学生放学托管(四托岗位),老年公寓养老护理员、居家养老服务员、保育员、社区卫生员、就业援助协理员、城乡居民活动室服务员、公用设施养护员、护林防火员岗位(八员岗位)等为重点,挖掘开发一批社区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整合机关事业单位资源,推出一批公厕管理、公园管理、公墓管理、门卫管理、保洁、勤杂等公共设施和后勤保障岗位。全市力争每年挖掘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个。
4.帮扶一批重点人群实现就业再就业。完善健全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援助制度,全面推行就业服务网格责任区(小区、村民小组、自然村)经理制度,对本市户籍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以及城乡零就业家庭人员、城乡“4050”劳动力、低保家庭劳动力、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特困职工家庭、残疾人员、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超龄劳动力等就业困难人员,在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的同时,采取政策援助、岗位援助、服务援助等综合措施,强化就业项目开发推介和就业跟踪服务,为就业重点群体和困难人群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就业援助服务。
5.推进创建一批劳务协作组织(基地)。研究制订加快发展劳务合作组织和扶持发展来料加工业的政策意见,以妇女、残疾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以适宜家庭的来料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坚持企业(项目)创办引进、经纪人队伍培育、劳动力技能培训和政策扶持多头并进,积极扶持创办或引进一批来料加工企业,扶持创建一批来料加工专业村、工厂化基地或集中小区,培育扶持一批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力争到2015年,全市山区半山区发展来料加工队伍5000人以上,培养经纪人100名以上,年均加工费达到1亿元以上;建设形成10个以上特色基地(专业村)、30家来料加工企业。坚持行政推动、多方联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以农村失地农民、城乡“4050”劳动力和有劳动力及愿望的超龄劳动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区域、村企劳务合作,建立由乡镇(街道)、村(社区)牵头的农村劳务合作社,由职业中介机构领办的劳务协作组织,依托公共和市场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劳务、承接工程。
(三)强化职业培训五项举措
1.进一步整合职业培训资源。按照一个机构牵头、一个计划统筹、一批职能部门(机构)承办、一批基地(企业)实训、一套政策扶持考评的总体要求,统筹整合和利用行政事业单位、职业(技工)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强化职业(技工)学校社会培训功能,加强乡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各类社区学校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兴办培训机构,积极创建职业技术院校或技师学院,引入培训机构定点综合评估和招投标机制,建立以职业(技工)学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统一制定培训计划,统一下达培训任务,统一制定培训标准,统一组织考核鉴定,统筹建设职业实训基地,统筹培训资金管理,努力使职业培训资源利用最大化。
2.实施职业培训五项三年万千计划。着眼职业培训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制订职业技能培训财政扶持办法,修订出台政府补贴就业创业培训项目,公开竞争选择一批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和学校,大力开展菜单式、订单式职业培训,力争使城乡各类有就业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就业创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1)“三年五万”就业培训援助计划。以城镇失业人员、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和农村转移就业人员为重点,大力推行“村企劳务链接”、“现代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组织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中短期初级职业技能培训。(2)“三年十万”企业特色技工培训计划。以企业为主体,结合技术改造创新和产品开发升级,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研修培训、弹性学制培养等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形式,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企业技能岗位职工至少参加一次职业技能培训,重点行业技能岗位职工至少参加二次以上培训。(3)“三年万名”青年创新创业培训计划。以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回姚创业人员、个体工商从业人员等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为重点,依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需求,组织开展创业理念、创业项目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以未继续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为重点,对新成长劳动力进行劳动预备制培训。 (4)“三年千名”紧缺技能人才储备培训计划。建立技能人才调查制度,发布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工种目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实施技能人才储备先行制度,依托职业(技工)学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开设相应专业,进行紧缺人才储备的培训。(5)三年千名“创二代”企业家培训计划。以民企接班人、青年企业家等新生代企业家为重点,组织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管理研修培训,力争通过3-5年时间的努力,对“创二代”企业家进行一次全面培训。
3.建立健全就业导向培训机制。积极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和机制,完善职业培训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施行政府职业培训补贴与就业创业率挂钩机制,大力推行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的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模式;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职业(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全面实行校企合作,实行一体化教学;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制度,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考评和职业资格鉴定机制,每年选择10个以上技术含量高、通用性广、从业人员多、社会影响大的职业(工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4.强化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推行参加培训人员实名制管理。大力开展“双师型”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推行职业培训专兼职教师制度,积极探索开展远程职业培训和网上职业培训。研究制订公共职业实训基地发展规划和管理扶持办法,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资源整合、市场运作的思路,提升改造和新建一批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教师进修基地,通过财政补贴、基地自筹、企业赞助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
5.着力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建立完善政府扶持和企业主体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鼓励企业结合技术改造创新和技术项目引进,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和“高师带徒”等措施,切实加大培养引进力度。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千百万”带动计划和中高级技师“千人计划”,力争通过3-5年时间的努力,全市建立100个首席技师工作室,资助1000名在职中高级技师参加研修培训,每年以师带徒培养1000名中高技能人才。
(四)健全公共服务五个体系
1.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文件精神,整合市直部门面向不同群体的创业就业政策资源,健全和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减免税收规费、财政资金补贴、小额担保贷款、产业用地安排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城乡就业援助岗位开发管理、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创业基地、实训基地建设等政策配套意见,建立以就业困难群体和新创业人群为重点扶持对象,面向城乡所有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2.提升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推荐适合初次创业和“二次创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为初次创业者和中小微企业主提供金融服务;要着力发挥小额担保贷款的作用,探索多户联保、信用担保、财政贴息等创业扶持模式,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要整合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产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新模式,鼓励乡镇、街道因地制宜设立城乡居民创业扶持基金;要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形成适合我市特点的城乡创业者信用征集体系、评价发布制度及失信惩处机制,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信用评价与小额信用担保贷款联动的金融支持长效机制,实现创业贷款“一次授信、循环使用”。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6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成为信用村(社区)。
3.健全就业创业信息体系。进一步健全劳动力供需监测体系,全面推行“一户一档”的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和失业就业登记制度,做细做实就业创业基础动态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健全企业用工服务监测体系,全面推行“一企一档”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用工变化动态调查分析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员工录用等情况,进一步完善提升加快创业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切实提高就业创业信息“村村通、社区通”水平和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互联互通水平,依托信息网站、互联媒体、移动电话、电视报纸等,开辟创业和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用人单位和就业创业者提供全面、便捷的信息服务及网上自助服务。
4.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基层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意见,按照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的职责范围、业务流程标准,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积极推进每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居民小组(居住小区)配备兼(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并确保他们的待遇与承担的工作量相一致。要整合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商会、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创建全民创业和中小微企业服务联盟,组织开展示范性社会服务机构创建活动,采取财政扶持、商会(协会)承办的方式,组建市、乡镇(街道)二级全民创业和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推行集“场地基地、资金扶持、商机提供、职业培训、创业导师”于一体的创业服务模式,大力开展政策咨询、开业指导、项目推介、融资服务、法律援助、职业培训等创业服务。
5.建立全民创业充分就业考评体系。建立健全各级就业目标责任、考核奖惩、监督检查三项工作机制,将鼓励引导全民创业、促进带动充分就业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和市直各部门年度重点专项工作考核,作为市委市政府年度专项督查重点内容;着眼就业困难家庭出现一户、发现一户、帮扶一户、就业一户,建立充分就业村(社区)复审考评制度,进一步深化创建活动;以全民创业水平、创业环境建设、创业政策落实、创业培训效果、创业服务质量等为重点,组织开展创业型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力争到2015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达到创业型乡镇(街道)标准。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将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规划,明确工作目标,逐级分解责任,创新工作举措,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市全民创业乐业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全市创业就业发展规划、宣传发动、政策制定、任务分解、协调服务、检查考核等日常工作。建立全民创业充分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推进相关重点工作。整合依托市级经济管理部门、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资源,推进建立市、乡镇(街道)中小企业(全民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创业指导服务团队。市委督查考核办要每季牵头开展全民创业、充分就业工作专项督查通报。
(二)优化创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要按照打造审批项目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行政过程最透明、投资权益保障最到位先行区的要求,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创业就业的行政审批事项,开辟全民创业“绿色通道”,深入推行联合审批验收、模拟审批、一站式承诺服务、代办登门服务等举措。各地党委政府、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按照建设余姚特色创业文化的要求,积极开展具有余姚特色的各类创业就业主题宣传活动,加大先进典型宣传推介表彰力度,大力倡导并形成投身创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时代风尚。
(三)强化各方联动,推进重点项目。各地各有关部门、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等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目标责任分解,各司其责,各尽其职,密切协作,结合本单位本部门职能特点,围绕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的“十个一”专项工作,围绕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五项重点工作,围绕就业创业服务五个体系建设,强化项目推进的组织协调,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狠抓职能重点工作和分解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确保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市、乡镇(街道)两级财政要按照“保民生、保重点”的要求,加强财政资金的整合优化,加大对全民创业、充分就业的财政投入,强化政策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全力保障各级创业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确保政策规定资金配套落实和扶持政策兑现。
(四)加大依法管理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工资三方协调机制,强化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机制,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欠薪预警报告、工资支付重点检查等制度,引导企业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维护劳动者、创业者合法权益,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中共余姚市委办公室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5月16日
抄送:
中共余姚市委办室 2013年5月16日
|